首页 > 资讯 > 正文

带你走进密云水库这座燕山明珠 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2020-09-03 09:42:22来源:新华网  

“北京城里三杯水,两杯来自密云水库”。这座被北京人亲切称为“大水缸”的水库,蓄水半个多世纪,滋润了几代北京人。

2020年9月1日,是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的纪念日。值此之际,思客君带你走进这座“燕山明珠”,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瞰”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城北13公里处,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最大水面面积188平方公里。

从66米高的白河主坝之上放眼远眺,密云水库犹如一颗深山明珠,碧水如镜,山水如画,深蓝色的水面随秋风泛起涟漪。

从太空俯瞰,它像一条缓慢伸展肢体、逐渐苏醒的“碧色盘龙”,坐落在燕岭群峰之中。

密云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综合利用、多年调节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它是首都最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与北京市民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要建密云水库?

解决水患、破解“水荒”,是建造密云水库的两大原因。

密云水库有两大入库河流,分别是白河和潮河。白河和潮河流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寒,春秋多风,夏季多雨,而且集中在七、八两月。降雨量集中,洪水奔流而下,进入平原后犹如脱缰之马,东奔西突,泛滥成灾,使中下游一带广大农村尽成泽国。

在修建密云水库以前,潮白河流域每逢雨季,几乎年年都有灾情。500多年间,潮白河的洪水曾5次侵袭北京,8次淹天津,冲垮房屋2.2万间,致使38万人受灾。

洪涝成灾的同时,京津地区又严重缺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工农业发展及人口急剧增长,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与日俱增。

1958年9月1日,密云水库正式开工修建。

经过20多万人艰苦奋战,历经700多个日日夜夜,密云水库最终于1959年实现拦洪,次年9月建成,铸就了一座新中国历史上的治水丰碑。

1960年9月1日,密云水库建成,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中外水利史上的奇迹。不仅解决了防洪防涝、发展农田灌溉事业的问题,还解决了困扰北京城区多年的缺水之苦。

“大水缸”的变与不变

建成以来,密云水库的水量并非一成不变。从遥感卫星合成影像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变化。

在密云水库建成后的一段时间内,华北地区处于丰水期。尤其是1994年,密云水库入库水量非常充沛,创下153.98米的最高水位、33.58亿立方米蓄水量的纪录。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量急剧增长,加上华北地区连年干旱,密云水库蓄水开始入不敷出。

到2004年,仅仅过了10年,密云水库迎来史上最“干渴”的一年,蓄水量仅有6.5亿立方米,仅剩总库容的1/7左右。

为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不足的状况,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2014年底,南水北调工程竣工通水,南水成了北京的主力水源。不仅如此,南水还为十余年入不敷出的密云水库解了渴。

一渠清流浩荡1432公里,不仅缓解了北京的干渴,也让多年承担北京城市供水的密云水库得以休养生息,水库蓄水量持续攀升。

2019年10月,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26.8亿立方米,为21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几十年来,密云水库的水量逐年变化,但作为首都“大水缸”的地位始终稳固。

南水进京之后,这里不再是城区供水主力水源,但在转型成为首都战略水源地和南水北调来水调蓄库后,密云水库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

“燕山怀中一泓水,润泽京华千万人。”自建成以来,密云水库确保了潮白河安澜,并累计为京、津、冀供水393亿立方米,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如今,作为北京人最亲切的“大水缸”,密云水库蓄水量稳定增长,为首都供水保障筑起一道安全线。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