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2023-08-30 13:46:18来源:人民邮电报  

圆周荟

即日起,本报开设“圆周荟”栏目,聚焦行业话题,模拟圆桌讨论的形式,展示各方观点。现面向广大读者征稿。欢迎各位读者围绕本栏目话题踊跃投稿。


(资料图片)

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近日热映的电影《孤注一掷》再度引起人们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关注。电影取材自上万起真实诈骗案例,把境外电信网络诈骗全产业链骇人内幕搬上了银幕。随着近几年国内重拳治理电诈,诈骗团伙开始往海外转移,这为防范治理电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治理难题。这不禁让人疑惑,电信网络诈骗为什么屡禁不止?你有被电信网络诈骗的经历吗?离你最近的一次电信网络诈骗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连忙把头像换成了小猪佩奇

比《孤注一掷》剧情更令人心情复杂的是,走出电影院打开手机的那一刻,电信网络诈骗主题的帖子、视频、评论迅速占领了手机APP的首页。铺天盖地的“剁手指”“嘎腰子”“杀猪盘”“新型骗局”“电诈2.0版”,越刷越惊悚。外面的世界烈日当空,轻快的音乐在商场里回荡,人们有说有笑,手里拿的手机却有点发烫。

最近,互联网上流传太多“我有个朋友被电信网络诈骗拐到缅北”的故事,传闻远超真相,信源无从考证,诸多问题难以厘清,让东南亚地区在中国舆论场被塑造成一个信息黑洞。在社交媒体尚未出现、电信网络诈骗没有温床的上个世纪,美国作家李普曼就预言:“世界太大,我们面对的情况太复杂,我们得到的信息又太少,因此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会产生于想象。”本能的想象叠加算法的推荐,不断提高老百姓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警惕性,也催生看似神奇的自救方法。比如,有报道称某警方捣毁一个诈骗窝点时,发现骗子把头像是卡通的账号列为不易被骗的名单,称这个群体事儿多、怀疑心重。于是,听劝的年轻人连夜把头像换成了小猪佩奇。 (周天竞)

天上掉的馅饼未必好吃

十年前,“电信网络诈骗”的词汇还不普及,警钟也没有敲响,那时的我上大三,在图书馆考研自习,休息之余在刷手机,突然QQ邮箱里弹出关于“中奖福利”的页面,平时都忽略的我当时鬼使神差地就点了进去,填写完个人信息后就提交了,当然那时的我并没有全然相信,个人信息填报时电话号码写的真实信息,身份证号是假的,3天后接到来访电话,表示“您中了一等奖,奖金5万元,但福利兑换需要先交5000元的保证金,如果不交的话就以占用资源为由在法院进行起诉,等着接法院传票,同时通知学校延毕”。那时的我恍恍惚惚真的有被吓到,苦恼了两天,后来我向室友倾诉了这段遭遇,没想到她刚好有家长在法院工作,事情转述后他们以专业的角度分析了我的经历,然后又给我普法,我这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庆幸有人在至暗时刻拉住了我。

相信类似的经历大家或许都有,当时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其实还很初级,但也不乏上当受骗之人,谨防电信网络诈骗,一定要做到不贪、不听、不信,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断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警钟长鸣,对电信网络诈骗说“不”。 (张冶)

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是治理的关键

我了解到许多人都曾受到过电信网络诈骗的威胁。最近的一个电信网络诈骗案例是我朋友接到一个冒充银行工作人员的FaceTime视频电话,声称他的账户有异常情况,需要提供个人信息进行认证核实。幸运的是,我朋友保持冷静,并没有泄露任何敏感信息。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电信网络诈骗团伙不断研发新的技术手段,以适应不断升级的网络环境。他们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如伪造号码、仿冒网站、发送钓鱼邮件等欺骗受害人。我曾经就被仿冒的充值网站骗过。

国际合作困难。由于电信网络诈骗往往跨越国界,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打击起来存在协调和合作的难题。犯罪分子可以在不同国家之间转移,逃避打击和追踪。听说近日四国成立了联合行动组,希望早点解救那些被骗到缅北的中国人。

受害人缺乏防范意识。一些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和技巧了解不够,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他们可能被虚假信息所迷惑,泄露个人隐私或财产信息,从而成为受害者。对家里的老人小孩,尤其要加强普及如何防范。 (王啸涛)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